金一如 先生 書法作品
- Regular price
- NT$ 10,500.00
- Regular price
-
NT$ 0.00 - Sale price
- NT$ 10,500.00
分享
謝謝大家對於爺爺作品的喜愛,展覽展出作品以高階掃描原作復刻,呈現書法真實筆觸,轉印於厚磅數的畫布裱框,作品後方附繩索,可供收藏掛於生活空間,亦接受客製不同尺寸。
下方分別介紹每幅作品內容與細節:
▍規 格 說 明
尺寸|標示於每幅作品後方
規格|高階掃描原作復刻・木框・畫布
▍購 物 須 知
作品僅限至逸鵝書屋自取,無提供寄送服務。
完成訂單後,逸鵝會以信件或電話聯繫可自取時間。
01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|楷書
2003・高 42 x 寬 42 x 厚 2.5 cm
「 抄寫佛經,不只是信仰,更是一種內在的修養。 」爺爺喜抄經文,日日書寫,一抄便是數十年載。此幅作品以「 楷書 」書寫,楷書流行於唐朝,為後代書法的標準字體。爺爺的「 楷書 」極好,與「 篆書 」的嚴謹不大相同,可從爺爺的字句與筆畫間感受到安定與平和。此幅經典作品亦印製做為 明信片 及 心經抄經本 的臨摹範本。
2003・高 57 x 寬 102 x 厚 2.5 cm
「 篆書 」是一種流行於秦漢的古代字體,主要刻於鐘鼎金石,其美感在於平衡,爺爺的「 篆書 」端莊弘麗、一絲不苟,用於抄寫經文上時,「 篆書 」相較其他字體更顯鄭重與典雅。此幅作品書與【 04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|篆書 】對比,前期的書法較為圓潤,後期書法則方筆較多,可看出一樣是使用同樣的字體及經文內容,隨著時間流逝,爺爺的心境已有所不同。
03 金剛經|楷書
2003・高 137 x 寬 70 x 厚 3.4 cm

04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|篆書
1970・高 63 x 寬 136 x 厚 2.5 cm
爺爺當年的書帖用印,與晚期署名「竹盦」不同,40歲時的字號稱「厚貽」,寓意深厚的恩賜與傳承,彷彿佛祖的庇佑,此名不僅彰顯著爺爺對人生的珍視,更蘊含其努力奮鬥的期許與勉勵。
05 佛說阿彌陀經|楷書
2003・高 137 x 寬 46 x 厚 2.5 cm


06 眼底何人得此閒
1990・高 34 x 寬 69 x 厚 2.5 cm
爺爺的畫作,畫中有詩,詩中有畫,頗有「 詩畫兼擅 」的才情。1990年初夏,爺爺歷經41年的職涯,即將從立法院辦理退休的前夕,創作了,【 眼底何人得此閒 】、【 烟山不改舊時青 】與【 嶺上白雲多 】三幅作品,可從其窺見爺爺對於退休後清閒生活的嚮往。
此幅作品右上方有著大片的山岩,左下方則以一大片空白詮釋了河水,河水自遠山蜿蜒而來,堆塑一股空白的氤氳感,以虛為實的俯瞰空間感,是中國經典文人畫的核心要點。「 雨餘芳樹淨無塵,草色蒙茸淺帶春;茆屋石田應尚逺,夕陽愁殺獨歸人。」畫中的題詩與畫面的中心焦點,皆可看出「 人 」為此幅作品的重心,然而畫中的文人不僅以背示觀眾,更將視線著眼於遠處的房舍,以此看出爺爺儘管天地浩渺無窮,仍對「 家 」有著無比的堅持與嚮往。
07 雲峰繞翠
高 35 x 寬 67 x 厚 2.5 cm
08 烟山不改舊時青
1990・高 26 x 寬 102 x 厚 2.5 cm
「 雪漫江天萬木中,一間茅屋覆詩翁;何人醉醒梅花月,蹋遍寒山路幾重。」此幅山水畫是爺爺比較少見的細扁橫幅作品,以暈染的墨色填滿背景,漸染的邊界和保留的空白凸顯靄靄白雪的明亮,巧妙的手法也為山勢輪廓帶來一股毛茸茸、厚墩敦的稚趣,水平矮坡和筆直樹幹的勾勒,展現出靜定與安穩的氛圍。
高 43 x 寬 52 x 厚 2.5 cm
從前景湍流、中央奔騰的瀑布,直至遠景大片的山嶺,藉著層層推深的構圖,展現出波瀾壯闊的生動氣韻。與磅礡構圖相反,此畫暈染光影的手法成了柔和的調劑,整體「 望之儼然,即之也溫 」的氣質,蘊藏著爺爺「 謙謙君子,溫潤如玉 」的為人特質。
1990・高 89 x 寬 27 x 厚 2.5 cm
「 烟雲出沒有無間,半在空虛半在山;我亦閒中消日月,幽林深處聽潺湲。」詩中所述之「 閒 」為何物呢?或許對於爺爺而言,是退休後能暢筆於鍾愛書畫的雅閒,或是如清初著名的僧人畫家石濤那般,以「 閒 」為無念之境,追求物我合一的體悟。爺爺利用視覺角度,隱喻生命意境的不斷提升,在錯落有致的山巒中瀰漫著蒼茫通透的雲煙,雲煙的勾畫引領我們由卑而高、由近而遠,望向於無窮。
11 菜根譚 摘錄|篆書
高 139 x 寬 35 x 厚 2.5 cm・2幅一組
《 菜根譚 》由明代中晚期的文人 — 洪應明 編著,取名「 菜根 」,意味生命智慧的體悟來自於能吃菜根之苦,其所收錄的字句,不僅清新出塵,也帶有民間的處世智慧。
「 竹影掃階塵不動,月輪穿沼水無痕。 」把心地比擬為有次第的階梯與有深度的潭沼,不因光影的變化就隨外境飄搖,意指內心要常保有「 塵不動 」與「 水無痕 」的純粹與堅定,不易被左右。以「 鐵線篆 」的書體書寫,方筆瘦骨,整體呈現空靈與剛強的風格。
12 菜根譚 摘錄|行書
1995・高 53 x 寬 66 x 厚 2.5 cm
摘錄四則雋語,為爺爺於《菜根譚》中最鍾愛的佳句,此幅作品亦印製為 明信片 可供收藏。
「 春日氣象繁華,令人心神駘蕩;不若秋日雲白風清,蘭芳桂馥,水天一色,上下空明,使人神骨俱清也。」強調秋日比起春日好,好在哪呢?好在「 上下空明 」、「 神骨俱清 」,爺爺透過描寫秋天景色,說明一種繁華消逝、化為空虛中的芬芳,猶似自己66歲時心境的清澈與安定。
「 水流而境無聲,得處喧見寂之趣;山高而雲不礙,悟出有入無之機。」其中的「 山高 」與「 水流 」,是外境的天地,詩人強調心境上的「 處喧見寂 」、與「 出有入無 」。從這裡可以看出爺爺對於「 禪理 」的偏愛。
「 徜徉於山林泉石之間,而塵心漸息;夷猶於詩書圖畫之內,而俗氣潛消。故君子雖不玩物喪志,亦常借境調心。」以「 山林泉石 」、「 詩書圖畫 」,用來去除「 塵心 」與「 俗氣 」,文句當中的「 借境調心 」,可以解釋為用藝術境界的修養,提升自己的心地。
「 談山林之樂者,未必真得山林之趣:厭名利之談者,未必盡忘名利之情。」末聯則說到人心的複雜,當人們說如何喜歡山林或厭棄名利時,未必是真實深刻的感受,人心的清澈純真,只能靠不斷修練與自省。
高 137 x 寬 17 x 厚 2.5 cm・2幅一組
「 林間松韻,石上泉聲,靜裡聽來,識天地自然鳴佩;草際煙光,水心雲影,閒中觀去,見乾坤最上文章。」提醒人們於人生中要保持一份「 閒 」與「 靜 」,才能欣賞這個世界的豐富與綺麗。以「 楷書 」撰寫,其一貫下來之氣韻生動、線條清麗,可感受其筆墨間的溫度與禪悅。
14 菜根譚 摘錄|篆書
高 137 x 寬 35 x 厚 2.5 cm・2幅一組
「 水流任急境常靜;花落雖頻意自閒。」 意指外在世界的快速變化,例如水流任急、花落雖頻,都與自己無關,於自己的心中,只想守住閒靜安定。以接近金文的「 篆書 」書寫,其結構圓潤中見篤實,刻意收斂每個字的「 垂腳 」,聯合上下聯,可觀察到書寫時「 對照 」的布局,例如上聯「 流 」與下聯「 落 」,字體線條就有相似的趣味,「 境 」與「 意 」、「 常 」與「 自 」、「 靜 」與「 閒 」字,皆充分玩味線條之美。
15 易經 進德|篆書
2002・高 34 x 寬 70 x 厚 2.5 cm
進德兩字出於《 易經 》:「 君子進德修業。忠信,所以進德也。修辭立其誠,所以居業也。」解義為君子應不斷提升於德行方面的修養並修習業務或學業,方能增進自己的道德修養。以「 篆書 」字體書寫,字型修長筆畫向下延伸,且筆畫粗細劃一,力度均平的運筆呈現出「 篆書 」獨有的穩重感。
16 詩經 摘錄|甲骨文
高 47 x 寬 92 x 厚 2.5 cm
「 召伯有成,克明其德,吉甫燕喜,載錫之光,既飲旨酒,以介眉壽,並受其福,無已太康。 」八句字詞分別摘錄自《 詩經 》七首詩,意指內在有德者,上天會恩賜福祉得以歡喜長壽,展示出對其德行、成功、恩澤的敬意與用於祝壽之意。作品左方字體為「 小楷 」,右方則為「 甲骨文 」,金爺爺在字型上顯出圓筆較多,於「 載 」、「 錫 」、「 介 」、「 康 」幾個字特別凸顯了點狀的符號,更似於象形圖畫。
17 大學中庸 摘錄|甲骨文
2002・高 137 x 寬 35 x 厚 2.5 cm・2幅一組
「 先齊其家,萬物並育,如保赤子,四方歸之。」此四句話分別摘錄自《 大學 》與《 中庸 》的不同章句,卻巧妙用以對偶。如上聯「 齊其家 」、下聯對「 保赤子 」(嬰兒);上聯有「 萬物 」,下聯則對以「 四方 」,這種作法於古代稱為「 斷章取義 」,義理上脫離經文脈絡,卻由創作者賦予了新意。以「 甲骨文 」書寫,筆端方正不失圓潤,可從並置的上下聯看出字體在對偶時的妙趣。這年爺爺73歲,可從作品中看出爺爺對於家庭關係的重視,以「 家 」做為整個生命的核心。
18 論語 摘錄|甲骨文
2002・高 137 x 寬 39 x 厚 2.5 cm・2幅一組
「 告往知來,君子一言以為知;克己復禮,其心三月不違仁。」四句經文摘錄自《 論語 》不同章句,以重新組裝的方式達成對偶,從上下聯中可看出字體在對偶時的妙趣。比如:上聯「 告 」與下聯的「 克 」有個U形方框分別在字體的下方與上方,「 知 」對「 復 」,一個是中央的方形左右有形符,另一則是上下有形符,「 子 」與「 心 」則分別是向上與向下的三直線。 文句解譯為君子需能從過去中汲取智慧,於言語與行為中表現出見識與聰慧,也能自我節制,恪守道德規範按照禮儀行事,並時常保有仁愛之心,以此來引導自己的行為,不偏離仁道。
19 四書 大學之道|隸書
1992・高 112 x 寬 59 x 厚 2.5 cm
此幅作品相傳是孔子講述給曾子的經文,所謂「大學」,是「大人之學」,孔子這邊說的「大人」,接近於孟子解釋的「大丈夫」,意指「有頂天立地的獨立人格」。作品以「隸書」所寫,字體謹嚴內斂、剛柔並濟,可看出爺爺筆力非凡。
2003・高 139 x 寬 35 x 厚 2.5 cm・2幅一組
「 四時佳興與人同,萬物靜觀皆自得」為春季書畫展總主題。
此兩句擷取於 開啟理學的北宋大思想家 — 程顥 著名的《 春日偶成 》。上聯的「 靜觀 」、「 皆自得 」,是說一種內心的體會;下聯的「 佳興 」、「 與人同 」,則帶有同他人分享的喜悅感受,合併道出一種文人與天地萬有的交融,傳統經典所嚮往的「 天人合一 」之意,這是先生書法中經常想要表達的意境。
以「 小篆 」書寫,線條俐落優雅,對聯條幅的寫法,也重視形構上的呼應,上聯「 皆 」與「 自 」、下聯「 興 」及「 與 」,寫法相似;上聯「 物 」與下聯「 時 」,強調了橫豎的線條;而上聯「 萬 」與下聯「 同 」,呼應了上窄下寬開口;上聯末字「 得 」與下聯首字「 四 」,皆有上寬下窄的半橢圓形,由此可感受其安靜中的活潑趣味。
21 心靜水亭閒
1990・高 69 x 寬 33 x 厚 2.5 cm
畫面雲霧開闊飄渺,好似隱士平和的內心,右上方題詩:「 山靄籠嘉樹,層巖瀉埜泉 」,以虛實掩映的用墨技法呈現樹林光景。
22 古句|行書
高 52 x 寬 70 x 厚 2.5 cm
古句「 花落曉風靜,鳥啼春日遲。」說出一種春日遲晚、即將消逝的花落片刻,詩人於鳥啼與晨風間,突然有了靜定的領悟。爺爺以「 行草 」揮灑,除了粗體的「 花 」與「 日 」外,其餘幾字皆刻意表現佶屈的線條,流露出強烈的情感。
23 春夜宴桃李園序|行書
2002・高 111 x 寬 28 x 厚 2.5 cm
〈 春夜宴桃李園序 〉是詩仙 — 李白 廣為人知的宴遊美文,篇中提及「 陽春召我以烟景,大塊假我以文章。」,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春日的愉悅美好,使與會的年輕詩人都醺然陶然、靈感泉湧。詩句中的自由灑脫,也是爺爺嚮往的意境。此作採用了「 行書 」,於整飭中不失變化,清新流暢,細膩而高朗。
24 行書對聯
高 136 x 寬 35 x 厚 2.5 cm・2幅一組
「 寵柳嬌花寒食近,澹煙流水畫屏幽。」出自清末民初詞人 — 陳洵的集句詩。上聯典出李清照詞〈 念奴嬌 〉,下聯則典出秦觀詞〈 浣溪紗 〉,形容寒食節前後的景色心境,景色依然是「 寵柳嬌花 」,心境則像「 淡煙流水 」,有一股畫屏錦繡之後的幽靜清冷感。
25 行書對聯
1996・高 136 x 寬 34 x 厚 2.5 cm・2幅一組
「 脩竹趣同賢者靜,春山情若故人長。」詩句可能出自於晚清書法家 — 徐鐵琴,原作為「 脩竹氣同賢者靜,春山情若故人長 」,大意為修長的竹林,氣度如賢者一般沉靜,春日的山巒,情意像老友一般深長。
26 旅夜書懷|篆書
2003・高 104 x 寬 35 x 厚 2.5 cm
〈 旅夜書懷 〉是詩聖 — 杜甫最具代表性的詩作,「 細草微風岸,危檣獨夜舟。星垂平野闊,月湧大江流。名豈文章著,官應老病休。飄飄何所似?天地一沙鷗。」表現出杜甫豁達的人生體悟。以「 敦而圜 」的「 篆體 」抄寫,形構上看來方型更重於圓形,收斂了垂腳,還有俐落的水平筆畫,使作品顯得穩重與安定。
27 落花詩|行書
高 138 x 寬 59 x 厚 3.4 cm
〈 落花詩 〉為明代「 江南四才子 」唐寅其傳世代表作,爺爺摘錄其中十首加以臨摹。唐寅的「 行書 」特色,結體端正、柔中帶剛,既娟秀又勁峭,每一詩句字體皆有粗細變化,以筆墨間的濃淡展現其書寫的節奏感。